首页 > 动态 > > 正文
他曾是会计师,被李嘉诚重用,打工20年,年薪超2亿
2023-02-04 09:19:57 来源:创业新观察

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

应该是去创业,还是老老实实去打工?

有人说,创业是人前光鲜,背后受罪,而打工人,人前人后都受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是,有个人,却偏偏选了吃力不讨好的打工路,并死心塌地,一干就是40多年。

这个人,就是霍建宁。

他为之服务的也不是别人,正是商界传奇李嘉诚。

据了解,自1984年霍建宁成为和记黄埔的执行董事开始,长实集团的主要商业活动中,必有他的身影。

他更是凭借自己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精准的资本布局,协助李嘉诚一步一步扩充商业版图,实现巨额财富积累。

90年代的“千亿卖橙”事件,堪称商业神话。

更是使霍建宁一举成为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往后几十年,无人撼动。

坊间流传,早在1999年,霍建宁的年薪就超过2亿元。

此后的20多年,他的年薪从未跌落过9位数。

因此,他一度被冠以“打工皇帝”的称号。

他是如何从一个小会计师,一步步成长成为老板心腹的?

他有什么独家秘籍?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打工天花板的神秘面纱。

别看霍建宁个子不高,貌不惊人,但翻看他的成长史发现,他可是个妥妥的学霸。

1952年,霍建宁出生在中国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的祖上曾是广东顺德的大家族。家族的长辈们,学历都不低。

因此,年幼时,霍建宁虽然家境并不算富裕,但是父母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要强的母亲宁可白天在茶餐厅洗碗,晚上去做帮佣,也要坚持将三个孩子送去念书。

好在孩子们很争气,没有辜负父母的艰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中学时,霍建宁便顺利地考上了香港当地的传统名校,拔萃男书院。

虽然名校中,官家子弟云集,但是年幼的霍建宁也想要靠自己拼出一番天地,改变家里的经济窘境。

然而,尽管父母多么努力,依旧无法继续供三个孩子读到大学。

无奈之下,两个姐姐只好放弃读书,辍学打工,将唯一上大学的机会,留给霍建宁。

就这样,霍建宁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一路从香港大学念到国外。

他在圣约翰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到澳洲新英格兰大学求学,取得了财务管理学位的同时,又考取了澳洲会计师资格。

1979年,霍建宁带着满满的自信,学成回国。

学有所成的他想找到一个不错的发展平台,施展才华,回报家庭。

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霍建宁果断加入李嘉诚的长实集团。

彼时的长实集团,刚刚以1.28亿元的小投入,收购了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

以蛇吞象的姿态,成功演绎了香港地区华资收购英资的商业经典案例。

一时之间,长实集团在香港地区风头正劲,无可匹敌。

这样蓬勃发展的“大厂”,自然而然也汇聚了各方精英人才,里面也包括想要出人头地的霍建宁。

可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相当自信的霍建宁,在这样的人才堆里,也没有找到崭露头角的机会。

于是,心有不甘的他,在长实工作3年之后,选择离职创业。

霍建宁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学霸小伙伴,开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本以为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很快他们便能打出一片天地。

谁知,在经济迅速腾飞的香港,他们迎来的却是举步维艰的局面。

没办法,他们的事务所不得不停止营业。

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征服世界的步伐,刚迈过起点,就被迫提前到达终点。

这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也彻底唤醒了霍建宁。

他明白,不是谁都有能力在香港的商业战场中呼风唤雨。

于是,1982年,已到而立之年的他,心甘情愿地回到长实集团,重新开始。

做回打工族的霍建宁,业务能力依然出色,但好歹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踏实成熟很多。

在会计师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

为了早日能做出点成绩,得到领导的赏识,霍建宁卖力地工作。

他很少休假,一周工作7天,几乎都窝在办公室里。

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就这样,踏实肯干的霍建宁,在一次被借调的出差中,遇到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

时任和记黄埔总经理的马世民。

当时,马世民要到日本去谈业务。他需要一位财务能力过硬的工作人员一同前往,一眼相中霍建宁。

财务人员给人们的传统印象大多沉稳少言。但是,霍建宁却打破了马世民的固有认知。

在日本的谈判桌上,霍建宁不光展现出了强悍的专业能力,思维也相当敏捷,谈判能力更是才辩无双。

在霍建宁的助力下,公司顺利地赢得此次业务谈判的胜利。

马世民不禁心中暗喜,这小伙子,确实有两把刷子。

于是,回国后,惜才的马世民将霍建宁引荐给李嘉诚。

马世民的话,李嘉诚自然信得过,但他还是决定,给这个年轻人来一次“摸底考试”。

很快,霍建宁在黄埔船坞项目上的财商布局,让李嘉诚对他刮目相看,并开始委以重任。

想当初,李嘉诚不顾一切也要将和黄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中,就是看中了它旗下丰富的土地资源。

8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手握风水宝地的李嘉诚,也想依托市场,大赚一笔。

然而,扫兴的是,霍建宁在此时给老板泼了一盆冷水。

他提示,黄埔船坞旧址的土地性质是工业用地,如果想在此处开发房地产的话,一定要先将土地性质变更为住宅和商业办公用地。

以当时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公司需要缴纳28亿元的土地差价。

反观当时香港的房价已经在高位徘徊很久,有崩盘的风险。

于是,他建议老板,反正地价正高,不会有人冒险来抢这块地,不如干脆再等一等。

果不其然,1983年,香港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低迷期。

看准时机的霍建宁,果断建议老板申请土地开发权。

最终,公司用3.9亿元的低价,拿到船坞旧址的开发权限。

对比房地产旺季时的28亿元,霍建宁的审时度势整整为公司节省24亿元的开发成本。

随后,这块地上盖出香港地区的地标性建筑黄埔花园。

1984年下半年受政策影响,恒生指数迅速回升,香港房市再度回暖。

黄埔花园开盘后,销售前景一路向好,这让热衷于赚钱的李嘉诚很是开心。

结果,霍建宁又出来“捣乱”了,劝老板三思。

他以财务人员的专业眼光指出,与其零星出租,不如整合成商业中心整体招商来得省时省力利润高。

于是,在这对商业奇才主仆的运筹帷幄下,整个项目获利近60亿元。

黄埔船坞项目不仅让李嘉诚收获“屋村大王”的称号,还彻底将霍建宁的职场发展,推入了快车道。

1984年,霍建宁被任命为和记黄埔的执行董事。

1985年,李嘉诚亲自委任33岁的霍建宁为长江实业董事长。

1987年,也就是短短的两年之后,霍建宁又被提升为长江实业副董事长、总经理。

自此,这个被媒体称为“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正式步入长和系的管理层。

这一年,霍建宁也不过才35岁。

1993年,马世民辞职,霍建宁毫无意外地接过和黄埔军人的接力棒。

只不过,和80年代初的辉煌相比,此时的和黄正ji受海外业务投资失利所累,股价持续走低,危机重重。

新上任的霍建宁,一刻也没有停歇,开始他的重整计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石油市场低迷,李嘉诚有意进军能源领域。

于是在石油价格低谷时,出资32亿购买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

对能源领域志在必得的李嘉诚,随后的几年中,持续增加收购。

到1991年的时候,和黄对于赫斯基的投资已经累计80亿元,股权已经增至95%。

本想趁机开拓地产之外新的公司业务,但事实证明,石油公司的回报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还一度导致母公司亏损严重。

霍建宁了解到石油公司的情况后,立马放下香港的个人事务,火速前往加拿大,着手解决石油公司的经营危机。

在加拿大期间,霍建宁先是主导并购另外一家石油公司,帮助公司增加资产。

随后,他又带领着公司开垦油田和气井,进一步完成资产重组。

一系列组合拳打出之后,公司顺利扭亏为盈。

当大部分人都以为霍建宁的任务完成的时候,这位财商奇才却没有见好就收。

借着石油公司日趋稳定的经营业绩,霍建宁看准时机,顺水推舟。

2012年,赫斯基在加拿大借壳上市。

这个曾经被人看作是和黄投资败笔的公司,经过霍建宁之手,却为集团盈利65亿元。

霍建宁的眼光与本领远不止于此。

1989年的时候,和黄为抢占英国电讯市场,顺势收购英国电讯公司Rabbit。

由于产品技术相较市场同期产品,逊色很多,无法吸引客户,因此连年亏损。

霍建宁走马上任后,果断止损,出售Rabbit。

14亿的损失并没有吓到霍建宁,相反,他和老板一样,非常看好电讯市场。

于是,出售赔钱的Rabbit之后,他和老板将资金转投到个人通讯网络Orange上。

经过一系列的排兵布阵,霍建宁上任短短两年之后,和黄开始扭亏为盈。

卡耐基在《羊皮卷》一书中曾说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想要在行业内立足,就要成为这个行业内无可替代的人。

毫无疑问,霍建宁做到了。

如果,你以为这几次的力挽狂澜、扭亏为盈就是霍建宁的最高本领,那么你真的太小看他了。

“千亿卖橙”才是霍建宁的高光时刻。

也正是这个商业神话,霍建宁成功入了李嘉诚的法眼。

直至李嘉诚退休,霍建宁的核心地位,都无人撼动。

由于有了前车之鉴,当李嘉诚想要以5亿元投资连年亏损的个人网络通讯Orange时,很多股东都不赞同,他们怕重蹈覆辙。

这时候,霍建宁坚决地站在老板一边,接过这个前途未卜的项目。

虽然战功赫赫,但是,接到新的项目,霍建宁丝毫不敢懈怠,依然拿出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夜以继日地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霍建宁的亲自带领下,Orange的经营数据变化斐然。

1994年,公司的用户仅仅300万。

到1999年,它的用户总数居然突破3500万,年增长率高达60%以上。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在霍建宁的巧然布局下,1996年,公司同时在美国纳斯达克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霍建宁不仅再一次扭转危局,将公司扭亏为盈,还一分不差地帮老板赚回了本金,并将这家公司推到了英国移动电话运营商的第三把交椅上。

这样璀璨夺目的业绩,自然引起欧洲传统通讯巨头英国沃达丰和德国曼内斯曼的注意。

这两家公司垄断竞争这么多年,没想到突然间,居然又冒出一个第三者。

于是,谁都想将这个强劲的第三者收入囊中,来增加自身的实力。

从商多年的李嘉诚与霍建宁,早就洞悉两大巨头的谋篇布局。

不过,他们并不想争抢第一把交椅,他们想的是趁两大巨头相争之际,以可观的价格将公司卖出去。

于是乎,一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商场大战,酣畅上演。

李嘉诚在幕后,霍建宁在台前。

在霍建宁看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公司,扩大老板的利润空间,就是他最大的价值和竞争力。

因此,他并没有主动去联络两大巨头公司,商谈买卖价格。

而是将消息散播出去,坐等买家上门,反客为主。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

别看这对主仆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丝毫不敢怠慢。

据说,当时霍建宁亲赴英国,无论是整理财务数据,还是和客户数次谈判,他都事必躬亲。

每天几乎工作到深夜,有时累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

而李嘉诚远在香港,也是格外重视。

甚至在临近交易的那几天,连睡觉时都将电话铃声调到最大,放到枕边,生怕错过霍建宁的汇报电话。

终于,在主仆二人的默契配合下,霍建宁在英国完美主导了这次交易。

1999年10月21日,和黄发布公告,出售Orange49.1%的股份给曼内斯曼。

这一战,给公司带来了高达1180亿元的利润。

半年之后,另一巨头沃达丰始终对于曼内斯曼抢到了第一把交椅这件事无法释怀。

于是豪掷1850亿元,将曼内斯曼收购。

这场惊动欧洲电讯市场的商战,才落下帷幕。

经此一役,和黄血赚了1680亿元,为李嘉诚增加七分之一的个人资产,直接奠定他华人首富的地位。

而霍建宁也因为这载入史册的“千亿卖橙”事件,一战封神,成为老板身边不可或缺的首席智囊。

李嘉诚也不是个空画大饼的老板,自1999年之后,霍建宁的年薪,就没有跌落过9位数。

甚至在2006年的时候,一度超过了太子爷李泽钜。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

在霍建宁40余年的打工生涯里,他的年薪合计高达30多亿,每日薪酬达到75万元。

能在首富身边这么多年,除了硬核的业务能力和卓绝的赚钱能力,遵规守矩、进退得宜也是他的重要法宝。

即使数次为公司开疆拓土,披荆斩棘,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利润神话。

但是霍建宁一直低调处事,从不居功自傲。

每次在公司年底总结会,被人提及卓绝的成就时,他总是不忘感谢李泽钜,说没有他的提携,便没有自己今天的成就。

也许正因如此,即使李嘉诚退休了,霍建宁如今依然能够稳坐公司的第二把交椅。

不只能在老板面前低调沉稳,在老板被人诟病的时候,霍建宁也能够挺身而出,霸气护主。

2002年,集团旗下超市带头调低猪肉的价格,一时引发猪肉商的不满,纷纷站出来指责李嘉诚垄断市场。

同年8月,李嘉诚与港商胡应湘因兴建港珠澳大桥一事产生严重分歧,遭受到舆论压力。

霍建宁在第一时间,亲自下场反驳澄清,想老板之所想,为老板之不便为。

试问这样慧眼识势又贴心的员工,哪位老板能不重用呢?

能让首富无条件信任的,还有霍建宁那不打折扣的执行力。

2005年,在和黄的一次公开会议上,李嘉诚看似说了一句毫无边际的大话,那就是集团的3G用户在45天内,一定可以突破1000万。

这句话在当时,几乎被看成是天方夜谭。

在别人一笑而过的时候,霍建宁却将这句话清晰地记在心里,并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去执行。

因为他知道,老板吹的牛就是企业发展的愿景和他的野心。

45天之后,当大部分人都忘了这句虚无缥缈的豪言壮语的时候,霍建宁公布了集团3G用户突破1000万的消息。

所谓的天才打工人,大抵逃不过平平无奇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用心,100%的充分认知和100%的勠力执行。

永远挖空心思做到超老板预期的事情,包括迷局中的上下求索和危机下的扭转乾坤。

就像霍建宁自己说的那样,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

要打破常规,求新求变,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价值。

相信做到这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前途似锦的打工人。

关键词: 石油公司 和记黄埔 扭亏为盈

为您推荐